翟志刚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发布时间:2024-01-06 01:03:06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张汨汨、田兆运)在长达十几小时的准备工作之后,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于26日23时36分第1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七轨道舱内亮相。

翟志刚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图1)

  9月26日23时35分14秒足球赌注软件,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在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内试穿舱外航天服,进行适应性训练(拍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从神舟七号飞船在轨飞行的第9圈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进入轨道舱开展舱外航天服组装和检测工作。从启封、组装到测试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十几个小时,而他们真正“穿上”服装只用了几分钟。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身着纯白色“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和米白色“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一起,开始了在轨训练。

  此前,在组装航天服的过程中,2位航天员头戴耳机和头灯,身着蓝色的舱内工作服,在“飘浮”中忙碌着。拉线、系绳、取物、拧螺丝甚至转身等在地面轻而易举的动作,在失重的太空显得缓慢而迟钝。不过,随着工作进程的推进,2位航天员的动作越来越熟练、轻巧。

  画面中时而可见舱内服的头盔、背包等部件,在地面重达120公斤的舱内服此时像浮在水中的泡沫,随着航天员的动作轻盈转动。航天员的手册、笔、耳机等物品不时飘起。舱内仪表板上密密麻麻的按钮及线路,在航天员头灯的“扫射”下时明时暗。画面中,摄像机镜头旁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分外引人注目。

  在此过程中,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俄罗斯研制的“海鹰”舱外航天服的组装及测试步骤是交替进行的。2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航天工程医学总体研究室主任刘伟波介绍,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所以,航天员先要启封,再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接着将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在航天服上。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

  由中国科研人员历经4年研制的“飞天”,是我国的第一代舱外航天服。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田兆运、孙彦新)26日22时10分,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开始在轨道舱进行在轨训练。

  他们首先检查并设置舱外航天服和舱载对接系统状态,带好个人装备。然后,2人分别穿好“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关闭航天服背包门,检查舱外航天服及舱载对接系统控制机构及气密性,调节服装尺寸,开始进行移动训练。

  尽管此前航天员已在模拟失重水槽和失重飞机上进行了充分的失重模拟训练,但由于地面无法完全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航天员在执行出舱活动前还要在轨道舱进行真正失重状态下的穿脱舱外航天服、移动、有效载荷操作等训练,以逐步适应太空微重力工作环境,提高后续出舱活动适应能力,顺利完成舱外行走等试验任务。

  整个在轨训练持续约100分钟。训练过程中,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通过各种下传的数据及生理变化参数,考察和分析航天员在失重条件下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心理倾向和动作定式,以及航天员活动引起的人船相互影响,真实记录航天员在飞行中的活动情况和干扰影响,精确计算航天员活动对飞船姿态的扰动情况,为修正飞船轨道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在此期间,另一名航天员景海鹏不间断地监视飞船运行状况,及时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并对返回舱进行了首次抽吸冷凝水处理工作。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田兆运足球赌注软件、孙彦新)26日22时许,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分别组装完成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顺利通过各项测试。经地面控制中心确认,航天服各项测试指标正常。

  26日早些时候,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对“飞天”、“海鹰”舱外航天服及舱载对接系统进行启封后,分别对2套服装可更换部组件进行了安装与检测。然后,他们对航天服液路系统进行了检查和确认,将2套服装的电脐带与舱载设备进行连接,加电测试结果显示正常。

  经过地面控制中心对3名航天员进行第2次医学检查确认,他们的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正常。

  翟志刚、刘伯明随即回到轨道舱继续进行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工作。19时40分,2人同步对“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以及舱载设备气密性和阀门工作性能进行了检测。经地面控制中心对检查结果确认后,他们穿好生理背心,戴好通信头盔,打开舱外照明灯,与位于返回舱的景海鹏共同进行有线通讯、照明和摄像检查与数据传输检查。检查完毕后,2名航天员向地面报告情况,检查结果正常。稍后,2名航天员将穿着舱外航天服在轨道舱进行在轨训练。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樊永强)微风徐来,朝霞满天。北京,又迎来一个清爽的秋日。

  清晨6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依然忙碌。刚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的100多名工作人员正密切关注着神七飞过的每一段轨迹,记录着国内外各测控点传回的每一段数据。

  此刻,3名航天员已度过了太空生活的第一段美妙时光——在过去的9个小时里,他们已欣赏到6次日落日升——

  26日零时20分,翟志刚、景海鹏开始第一次睡眠。1个小时之前,3名航天员在太空吃上了第一顿美餐。

  4时03分,飞船启动变轨程序。由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这对飞船正常在轨飞行和准确返回至为关键。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控大厅大屏幕上的三维动画实时显示,飞船尾部喷出橘黄色的火焰,加速飞行。约64秒后,飞船又进入平稳飞行状态。翟志刚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飞船变轨结束,完毕。”

  此刻,飞船运行在距地球表面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航天员体温、血压等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6时,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作出神七升空后的第二次空间环境预报。预报称,未来空间环境形势良好,预计9月26日至28日,飞船运行和航天员出舱是安全的。

  9时,太空传来消息:神七飞行正常,航天员工作正常。

  10时20分许,翟志刚和刘伯明开始进行轨道舱状态检查和舱外航天服组装、测试。景海鹏在返回舱值守,并随时监控飞船运行工况。

  一套航天服组装完毕,大约需要5小时。翟志刚在刘伯明协助下,先后将空气净化器、氧瓶、电池组、无线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组件进行安装。

  与此同时,返回舱内的景海鹏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看着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旋转起来,42岁的景海鹏嘴角露出孩童般的微笑。

  就在神七遨游太空之时,嫦娥一号正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同时对飞船和绕月卫星进行飞行控制,这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午后,景海鹏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窗外美丽的太空景色。

  当飞船飞行12圈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北京宣布,1名航天员将于27日16时30分左右开始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晚上,舱外航天服组装完毕,两名航天员开始对服装的气密性和各项功能进行检测。景海鹏依然在返回舱值守,随时监控飞船运行工况。

  22时10分,两名航天员在轨道舱开始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

  26日航天员全天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都是为了10多个小时之后把中国人的脚步印在茫茫太空。

翟志刚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图2)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樊永强)9月27日是神七飞行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26日下午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预计将于27日下午16时30分前后实施舱外行走活动。

  神七飞行进入第三天的精彩看点,也将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展开。

  27日上午,3名航天员将交替休息,为即将进行的舱外活动养精蓄锐。

  “第一次实施舱外活动,难度和风险前所未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计划部部长陈宏敏说,“出舱活动前,航天员要做的准备工作将非常严谨而细致,首先需要的就是调整好身体和心理状态。”

  陈宏敏说,飞船发射升空以来,3名航天员出色完成了舱外航天服组装、适应性训练等各项任务,体力消耗很大,需要通过充足的休息进行恢复,把身体和心理状况调整到最佳。

  如果各系统状态满足出舱活动要求,航天员将如期在27日中午开始出舱准备。

  持续三四个小时的准备活动中,两名航天员将依次完成穿好舱外航天服、气闸舱泄压、吸氧排氮等过程。

  当轨道舱内达到接近零压力的状态后,一名航天员将择机打开舱门,跨入太空。

  完成舱外活动任务后,航天员将经历返回轨道舱、关闭舱门、气闸舱复压等过程,结束舱外活动阶段。

  “舱外活动对航天员和地面操作人员来说,是‘双重考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舱外航天员需要在另一位航天员的配合下按计划完成空间润滑材料等实验项目,地面人员则要保证“天地”联系畅通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任何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出舱活动的成败。

  按照飞行计划,27日晚上,航天员出舱活动结束后,将释放伴飞小卫星。

  小卫星伴随大型航天器飞行是各航天大国争相发展的一项前沿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常务副总设计师赵光恒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这项实验,将检验对两个航天器进行相对运动控制的能力。”

  赵光恒介绍,飞船返回地面后,小卫星经过多天多次变轨,逐步逼近留在太空的轨道舱,最终形成绕飞。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神舟七号轨道舱的舱门是航天员迈向太空的大门,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告诉记者,这是整个神七研制的难点和关键点之一。

  航天员穿上舱外航天服并充气后,最宽处达830毫米,而神六的轨道舱舱门宽度只有750毫米。

  为此,神七舱门进行了重新设计、生产,宽度增加到850毫米。

  “这个新大门,不只是宽度增加那么简单。”游巍说,在真空、高低温等恶劣条件下,舱门能否打开?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会很笨重,舱内空间有限,舱门向哪个方向打开,多大角度合适?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

  小小舱门,却有80多张设计图纸,约20公斤重量,170多个零部件。

  舱门第一要确保能打开,第二确保能关闭,第三确保能密封,这些在地面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到了太空却成了大难题。

  游巍介绍,2004年9月生产出样机后,科研人员做了大量地面试验。

  舱门向外打开会影响密封;向里打开虽然相对安全,却会占用舱内空间,影响航天员活动。经过反复分析论证,舱门向内开启100度成为最佳选择。

  为测试太空环境下能否正常开关舱门,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一个真空罐,把舱门放在罐的中间,一边抽成真空状态,一边保持有大气状态,用一个机械手模拟航天员开关门,仅这项试验就花了半年时间。

  舱门上的门轴也是一个难点,3次试验均不合格,连改3次。震动、冲击、加速度、热真空……两年时间里,舱门经受了各种极端环境考验,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改动。

  当航天员返回轨道舱时,必须确定舱门密封严实,安装在门框上的舱门快速检漏仪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能判断出舱门是否关闭完好,并向航天员发送出“舱门关闭好了,可以脱下航天服”的确认信息。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孙彦新、徐壮志)“中国出舱活动技术复杂起点高,特别是气闸舱设计巧妙,代表了中国航天人的创造力。”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于1965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张柏楠说,美国和苏联那时在搞空间竞赛,为了争第一,他们采用的技术简单而又冒险。

  苏联第一次太空行走使用的气闸舱是软材料做成的,到太空之后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而当列昂诺夫从舱外返回的时候,由于舱内没有气体,整个舱都变形了。最后列昂诺夫不得不冒险将航天服放气缩小,才勉强回来。

  神舟七号气闸舱设计理念上安全可靠,出舱程序也十分合理。

  另外,为了节约开支,提高效益,神七气闸舱兼顾出舱支持和航天生活两种功能。不进行出舱活动时,航天员可以在舱内自由生活工作。

  神七的这种巧妙构思给技术攻关带来了不小难度。张柏楠说,航天员的生活用品在泄压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气体,使泄压变得缓慢而艰难,科研人员经过8个月的艰苦试验才找到解决办法。

  而诸如庞大的舱外航天服挤占大量空间等难题,也让设计人员费尽心思。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孙彦新、田兆运)神舟七号飞船26日4时04分按计划完成变轨控制,进入距地球表面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航天员体温、血压等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翟志刚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图3)

  据有关专家介绍,飞船发射升空后,进入距地球表面近地点高度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实施变轨控制,就是将飞船推入距地球表面约343公里的近圆工作轨道。能否实施精确变轨,对飞船能否按计划在轨飞行和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场区具有重要影响。

  26日零时16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向航天员乘组了解飞船工况和各自的身体状况,并由地面控制人员与他们进行了通线分,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管控下,飞船启动变轨工作程序。指控大厅大屏幕上的三维动画实时显示,飞船尾部喷出橘黄色的火焰,加速飞行。

  约64秒钟后,飞船又进入了平稳的飞行状态。翟志刚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飞船变轨结束,完毕。”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根据飞船的外测数据分析计算判断,变轨控制正常足球赌注软件,达到了预期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