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足球赌注软件为什么收藏国产相机最后都赚了 - 李辉分享会实录(9300字)
发布时间:2024-01-31 00:15:40

  足球赌注软件app下载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收藏相机方面的知识和体会啊。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相机爱好者,或者说是玩了几十年,并不是什么学者,只是讲一些个人的所见所闻吧。

  照相机收藏比较冷门,是小众收藏群体,其中除了知识与眼界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机收藏升值空间小,很多藏品甚至会贬值,精心收集的东西,最后不值钱了,谁会不沮丧,丧失志向呢。

  但并不是所有相机都在贬值,还有一类相机在这二、三十年来价格却是大涨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了人们的底线与预期,成为世界相机收藏领域的“黑马”。

  这升值最快的相机就是中国制造的相机,我们称为“国产相机”,因为它的诞生同国运发展,同民族工业兴起,更是同一代人的情怀和命运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附加了太多的人文情怀。

  这篇就谈谈国产相机收藏事情,从国产相机的生产历史,国产相机的收藏起始,国产相机的三次热潮涨价原因,以及国产相机收藏的现状等四个方面谈起。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产相机”,一般是从建国后说起,也就是1956年北京研制的大莱开始,到上个世纪末最后两只鸟(海鸥与凤凰)的最后结束,大约有五十多年的生产历史。

  而在这之前的民国时期,中国也是有少量的的相机制造,其中最多的是木头相机,就是过去相机馆里的那些座机、外拍机之类。

  摄影术是法国人达盖尔在1839年发明的,接下来的生产的相机主要以法国与英国的木制相机为主,直到十九世纪末,相机才开始小型化,德国相机崛起,美国柯达公司在胶片上的革新,才演变成后来我们使用的那种胶片相机。

  木制相机很早由于传教士和旅行者带入就进入了中国,上个世纪初,在上海、北京、广州、宁波、杭州等主要开放城市就有了私人的相馆,主要是木头相机拍摄玻璃干板底片,这些木制相机很容易损坏,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做的木制相机作为替代。

  其实中国一直不缺乏优秀的木工匠,做木制相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是镜头需要外购或者使用原有相机上的镜头。这一时期生产的木制相机五花八门,很多都是没有名牌的,而保留下来的也不多,我在长春周华和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都见过多款。

  民国从三、四十年代,开始有人尝试模仿欧美的简易相机制作简易相机,比如上海的“万林”和“仙乐”,产量不大,但现在也不太好找到了。

  建国后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其中照相机行业也是重要一项,无论是民用的,还是工业、科研用途,甚至是军工产品,都大量需要,所以这五十多年来,我国在相机领域一直是努力探索和研发。

  在这五十年间我国大约有1000-1200余种相机研制、开发和生产(包括各种不同版本的微小变化),最终形成了中国照相机的收藏体系。

  建国后研制的第一台135相机是北京的大莱相机,由记者出身的刘学宾在1955年开始研制,第二年8月成功,仿德国莱卡II型,据说试生产了12架,但现在难得一见,估计成型并没有那么多。

  中国的第一台120相机,是天津的“七一”相机,1956年6月研制成功,是模仿玛米亚的一款折叠机,据说一共生产了47台,被誉为“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指真正的到商场销售)。

  这期间还有一些相机研制成功,比如南京1958年研制的58-1、58-2相机,是仿苏联费德2型,据说产量过千(笔者觉得只有几十,甚至几百台而已);长春1959年生产的天池单反相机,仿德国康泰克斯,产量约30架。

  这些早期开发的相机,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都是模仿相机,而且起点不低,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机,但也是比较成熟的热门机种。

  而我国当时一穷二白,照相机工业刚刚起步,不仅没有基础和经验,甚至没有工厂、完整的设备,以及熟练的加工技术人员,仅凭一腔热血,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短期内拿出样机和少量的成型产品,勇气可嘉。

  但最后的结果是只有样机和喜报,而制作成的相机太粗糙,无法正常使用。另外就是这样模仿的相机成本太高,甚至超过原机的售价,没有市场,无法批量生产,只是一种尝试。

  中国相机在研制上起点高,出手不凡地放了几个“卫星”,很多也是政治与宣传的需要,那时需要振奋精神,需要一些面子产品,实际并没有真正的生产能力。

  但生产相机要走向市场的,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就需要生产在质量上靠得住,老百姓买得起的相机。于是很快相机产业调整方向,大量地生产简易廉价的相机。

  这个时期主要的代表有天津的幸福1型(1956年9月)、幸福2型(1959年);上海的孔雀(1958年)、上海的劳动(1959年5月);北京的蓝天与跃进(1959年);还有大连的友谊(1959年)。

  这些使用120胶卷相机现在看来非常简易,但却是当年在商场可以买到的国产相机,是真正的商品相机,而价格最贵的才39元,最便宜29元。

  另外这个时期还有西安与重庆引进的苏联斯米娜相机生产线胶卷的华山与长江相机,也是属于简易相机。

  中国相机的真正发展,是源于上海照相机行业的兴起,以上海58-1起,到六十年代中期海鸥双反相机的成熟,达到了产业高潮。

  上海照相机厂组建于1958年,它合并了上海五家有加工能力的厂家,开办之初就拥有1500多平方米厂房,职工400多人,设备四百多件,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相机厂,被上海和国家寄予很高的期望。

  而上海的照相机研制与开发还要早,在1957年,就成立试制领导小组,同时确定研发项目,选定莱卡3B作为仿制对象研制出上海58-1相机。

  上海58-1相机是一台技术非常高的相机,上海照相机厂不仅研制成功,还生产了1198台,全部投放市场。接下来生产改进型的上海58-2,到1961年9月上海58-2停产,前后不到三年时间,共生产66888架,是一款非常成功的相机。

  为什么同样是仿制国外相机,上海能成功,虽然质量上也有缺陷,但可以大量生产投放市场,而其他厂家都是只放了“卫星”,或者象征性投放市场上摆一下,或者只有试验机呢?

  这与历史有关,其实在民国时期。上海的轻工业基础就是全国最雄厚的,还拥有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储备,另外上海照相机厂的建立也是举全市之力,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制造水平。

  而上海照相机厂人并没有辜负,并没有只为宣传放一个“卫星”就草草收场,而是真抓实干,这批人所拥有的素质堪称民族工业的财富,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牢记和尊敬。上海照相机厂用实力和事实说话:我们做相机是认真的。

  接下来上海照相机厂信心大增,开始研制120相机,其中仿爱克发的120折叠相机和仿禄来的120双反相机都非常成功。最后海鸥4系列双反相机成为仿禄来相机里产量最大,世界上生产周期最长,也是在国外影响最好的中国相机。

  上海人在五十年的历史中,研制与开发了大量的相机,其中文革中因政治任务研发的红旗与东风影响非常大,收藏价值远远的超过了仿制的原机,成为收藏相机的宠儿。而海鸥4系列双反相机又被国内十余家相机厂仿制,但却一直未能超越。可以说是上海照相机引领中国照相机行业发展五十年。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上海可以到马正康先生海鸥之家“参观,展出了绝大部分上海产相机、镜头,很多都是孤品或实验机)

  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国产还有一些仿日本理光的120双反相机问世,比如北京的天坛、长虹、辽宁的沈阳,以及香港的多款哈立娜(HALINA),另外还有西安引进苏联留比特生产的长乐相机。

  但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国家经济受创,接下来整个六十年代,其实是上海照相机在唱独角戏了。

  这一时期的上海照相机改名叫海鸥,完成120折叠、120双反,135单反、135旁轴,成系列的研发,而这一时期的海鸥相机,无论从外观,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需要凭票购买,还有部分相机出口,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

  到了七十年代,各地的相机制造再次兴起。早期依然是以120相机为主,其实是各地都在模仿海鸥4B相机。这一时期的相机品牌太多了,比如:辽宁丹东的牡丹、武汉的友谊、无锡的太湖、山东的青岛、吉林的长春、天津的东方、湖北的华中、保定的环球、福建的风光,还有华蓥、峨眉、大连、嵩山等,太多了。

  七十年代开始,135单反相机需求量大,除了上海的海鸥DF,还有珠江201、哈尔滨电表厂的熊猫、孔雀等问世。

  这一时期北京照相机厂没有追随上海,表现出了独立性和自主研发的能力,他们独辟蹊径,135相机模仿理光研制成长城SZ-1、SZ-2(早期叫北京),120相机研制出单反的长城DF系列相机。

  而人们所知道的凤凰相机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但它是因为战备的需要的军工厂,自1970年开始在江西偏僻地区大茅山建立的“军工动员产品”,民用与军工结合,组建了“江西光学仪器总厂”。

  接着从上海、南京等地调集人力、物力、设备开始建厂,而从上海引进的不仅有设备和人员,还带来了上海的成熟的相机产品“海鸥205”。

  也就是说江西光学仪器厂的最早产品“海鸥205“相机,其实就是上海照相机厂的陪嫁,凭这一款成熟产品,江西的凤凰相机问世就有”经典“产品。后来改名的”凤凰205“相机也成为国产旁轴相机中最好的,是其他厂家不可逾越的”高峰,坚持生产到本世纪初。

  中国相机产业最辉煌是在八十年代,那时国家欣欣向荣,改革开放让人民解脱了束缚,对精神生活需要大增,这一时期国家有很多的相机厂,除了前面说的十几款双反相机厂家诞生,这一时期还有很多旁轴相机问世:华夏、华中、东方、友谊、牡丹等等。

  但这时国内市场面临外国产品的进入,主要是日本相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自动相机、傻瓜相机对国产相机冲击巨大,等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国内一些小的相机厂出现产品滞销,开始退市或转行了。

  而这一时期,凤凰相机崛起了,同日本雅西卡公司合作开始生产单反相机,同时加大了205相机的型号延伸,接下来差不多十年,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相机生产厂商。

  而此时的海鸥相机,虽然也在应变与适应市场,但活力显得不足,不仅没有五六十年代的朝气与锐气,反而有吃老本,不思进取的征兆。产品更新慢,虽然后来同美能达合作,生产电子单反相机,但是明显在技术上优势不大。至今让人感慨,最早那批有朝气的相机人老了吗?在七十年代初期搞出红旗20、东风相机后就功成名就的退休了?

  最后的国内相机市场,成了两只鸟纷争的天下,主要表现在海鸥吃技术老本,而凤凰走市场化路线,但他们的产品都是小打小闹的外形变化多端,但是在技术创新上,两家相机厂都没有大的作为,这一时期明显跟不上世界的脚步了。

  这期间表现最明显是两家产品的雷同化,比如凤凰开始是亚西卡口,后来改为生产PK口相机,接着又推出MD口(海鸥使用的卡口);而海鸥后期也推出了PK口的机身镜头,两只鸟内卷了.......

  这样的历史是短暂的,但2000年前后,受数码的影响,两只鸟都没有机会了,最后相继停产,厂家也开始进入了休眠和倒闭期。

  我国相机收藏群体形成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一些人富裕,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还是收藏相机,最开始是通过信托寄卖行来购买老相机,而客人拿来委托寄卖的主要是欧洲与日本相机,对于国产相机并不感冒,不值钱。

  都认为国产相机技术含量不高,质量差,在国际上没有名气,基本上最早期的国内相机收藏家是不收国产相机,或者看不上国产相机的。

  一是据说香港的相机收藏家,经销商陈烘先生,用一批莱卡M3相机,换去了新华社记者淘汰下来的红旗20相机;

  二是美国人丹尼斯在北京期间,发现了中国相机,他用几年时间寻访中国相机,然后出了一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相机》,向世界介绍中国相机;

  三是国内的一些拍卖场在拍卖品中加入了红旗20与东风相机,结果拍卖价格起来了。

  我听说东北某市文化馆有一台已经不能使用的红旗20相机,被外地喜欢收藏相机的人用一台美能达7000套机换走了,那是1989年的事情。

  我产生收藏国产相机的想法,完全是因为买了一堆处理的国产相机。那是1992年,一个朋友告诉我百货商店在处理照相机,我赶去看主要是120双反和一些早期135机械相机,其中双反相机未开封的是20元一台,而开封的有点小问题是15元一台,135相机基本都是30元一台。

  结果我把双反都买了,有五、六十台,回到家里我整理一下,竟然有十余种,我把它们摆在书柜里,突然有个愿望,想收集双反相机。那时想法很简单,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双反相机,我只知道有禄来,再加上日本的雅西卡124G,似乎很快就能收齐了。

  因为这十几台国产双反相机,让我知道了相机收藏的一些事,同时也想收藏相机了,但是我在东北小地方,见识少,无人交流,除了看一些报刊,获得的知识与资讯太少了,而加上资金有限,这个时候能收藏的相机,只有国产相机,而买相机就到旧货市场和动迁区的马路边,那时的国产相机非常便宜,几块到几十块钱,每个星期去逛,每个星期都有收获。

  最初初期收藏国产相机的人,有多少是像我这种情况:是因为穷,才收藏国产相机。

  国产相机最初因为无人赏识,整体的价格不高,只能在地摊上交易,并不被相机收士看好,但有这三次机缘的出现,开始价格上涨,而一些稀缺的孤品、试制品和不具名的相机,成了宠儿,价格被疯狂抬高了。

  丹尼斯是美国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北京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有人说留学),这期间他在北京一些寄卖店里,发现了中国产的照相机。

  丹尼斯来中国之前就是相机收藏家,而到了中国让他发现了一座宝库,就是外界还不知道的中国相机。中国相机品种非常多,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由于没有资料与对比价格,丹尼斯绝对是凭感觉买,现在看,他是大大地捡漏了。

  1989年丹尼斯出版了一本书《CAMERAS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相机),它的问世,把中国相机推向了世界,影响非常巨大,这也是第一本介绍中国相机的专著!

  至此中国相机开始让外界知道,这块神秘的国土上,还有大量神秘的相机,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收藏中国相机,在国际上,中国相机的收藏价格开始上涨,特别是仿莱卡的上海58-1、58-2,以及红旗20、东风等相机向海外流动。

  而丹尼斯最大的影响不是在国外,反倒是促进了国内国产相机的收藏热潮。早些年虽然有一些人收藏国产相机,但是介于资金与资料的不足,还有就是认识上的模糊,以至于信心不足,看到丹尼斯这样痴迷,这样肯定中国相机,一下清醒并清楚了。

  先说sy916:这是笔者在2000年9月16日开办的一个宣传相机文化,并做古旧相机生意的网站。取名“SY”是因为我当时在沈阳北方大厦开办一家实体店,“SY”刚好是“沈阳”与“摄影”的缩写,而当时我的店位于三楼的“916”室,干脆取名“sy916,这样也好记。

  网站开办容易,但是宣传出去,吸引人来看就难了。特别是那时网络兴起不久,很多人不上网,而且网络上也没有啥可看的,相机资料是极度的匮乏。我采取了最笨的方法,没有文章可看,就自己写,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发在916上,吸引人来看。开始自己写,后来我约了北京李立军、上海张明龙、江西周烈锭三位精通相机的好朋友开创专栏,推出更多的原创文章。

  我在这一时期写作的主要是国产相机的文章,介绍国产老相机的收集过程和研究体会,以及国产相机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那时非常辛苦,基本坚持每天一篇。写相机,也写收集过程,特别是写了各地古旧市场购买国产相机的过程与详细资料,吸引了很多国产相机爱好者。我这一时期写作用的笔名是“郭铁师”。

  我还制作了一个国产相机收藏图谱,每台相机标明产地,时间,收藏星级,收藏价格等“敏感”信息和资料,非常受欢迎。

  另外就是sy916网站销售的老相机,很多都是国产相机,那时刚好各地开始城区改造动迁,居民的旧物里出现了很多老相机,很便宜的处理。

  东北早年富裕,拥有的国产相机比较多,而那时也没有人要,我可以尽情地收购,回来整理一下,在916网上卖出。这种经营国产相机吸引了很多人,一是来买相机收藏或使用,二是来看价格和行情,国产相机的价格在此时开始明晰起来了,逐渐理顺了国产相机的脉络。

  其实这一时期国产相机的价格并不高,只是从地摊到了商店,虽然有很多人对此有兴趣,但只是买而没有想到卖,但四年后淘宝出现了,这一价格平静期被打破了,人们先是发现淘宝上有很多老相机卖的比916便宜,相机品种也是非常丰富。另外就是可以在旧货市场买老相机到淘宝卖出,赚差价。我介绍的那些购买旧货市场里的老相机价格立马也涨了起来。

  淘宝对916经销相机的影响很大,主要不是卖出的价格,而是相机的收购,过去每个星期在旧货市场都能收一批老相机,此时购买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去晚了不但买不到,价格也涨幅很大了。后来一些旧货市场摆摊的商贩开始从916回购相机,他们可以卖更高价了。

  再说中华相机网:这个网站是由上海国产相机收藏家赵振新先生在2002年开办的。主要是讨论和研究国产相机,是以论坛的形式,版面有各种讨论,也有网友可以交易的“二手交流”。

  赵振新先生对国产相机专注研究比较早,而当时他的收藏成果也是国内最好的,并开办了“中华相机史料馆”,供大家参观与交流。

  当年对国产相机收藏影响比较大有南北“二赵”的说法,“南赵”指的就是指上海赵振新;而“北赵“说的是北京的赵俊毅。他们对中国相机的研究,相机文化推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华相机网的建立,给国产相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阵地,使国产相机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其实916早期也有短暂的论坛,但当地网管部门坚决要求关闭这一功能(小地方的管理僵化而怕担责任),没有论坛对916网的发展影响很大,变成了只有916自己的文章与商城发布,而中华相机网成了国产相机迷的阵地,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发布藏品,可以交流,互通有无,气氛非常的热烈。

  这一时期也是国产相机收藏文化的开始和最好时期,sy916与中华相机网,就如同是两个车轮,推动了国产相机收藏的前进。

  一是东西多,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相机或者小厂产品、试制品出来了,不断地有惊喜发现;

  四是通过国产的收藏与交流,天南地北认识了很多朋友,使很多人开阔了视野,改变了生活的氛围。

  如果说本世纪初开始的国产相机热最早还是局限于民间,而在2013年有一天央视突然播放在上海采访的国产相机收藏专题,肯定了中国相机的历史地位,是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藏国产相机,是一种家国情怀。

  央视的这次采访,我看到了很多上海相机收藏家朋友入镜,有的介绍,有的展示藏品,内容非常丰富。

  这次央视推出国产相机收藏专题,影响非常大,使很多人看到了相机收藏的情怀,以及家里老相机的价值,最直接的结果是这一年国产相机的价格再次上涨。

  没有办法,认知的人多了,喜欢的人多了,需求多了,而国产相机看似数量巨大,但进入收藏的大部分是小产量相机,甚至试制品。由于存世量少,需求大,价格自然看涨,而价格越涨,吸引进入的人也就越多。

  另外促进国产相机收藏的还有各种相机拍卖活动,还有北京、沈阳、上海等地的老相机交流活动2024足球赌注软件,这些活动给相机爱好者提供了买卖与选择的机会,看到了市场行情的变化,国产相机二十年来是只涨不降,收藏国产相机的人信心满满啊。

  在本世纪初,最好的一套东风相机也就5-8万元,而今成色好的东风相机套机已经过百万。

  而红旗20相机,本世纪初在拍卖行也就2-3万可以成交,而今好成色好的红旗20已经很难买到,经笔者介绍成交一套三只镜头的红旗20,价格是65万元,买家非常满意。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现在收藏相机的队伍老化,相机大部分贬值,相机收藏家面临最后的寂寞,但是这些在国产相机上情况不同,国产相机不但有新人不断加入,还有很多年轻人喜欢。

  1、国产相机收藏队伍依然保持热度,不断地有年轻人加入这个队伍,只是现在的东西不好找,一些珍稀相机价格太高,年轻人的承受能力还不行,但不影响他们的喜欢和热爱;

  2、国产老相机的价格依然保持热度,一些人年纪大了,想要处理自己的藏品,基本都容易出手,接盘人往往是整体接受,而在价格上双方都很满意,这也说明了收藏者的境界与心态,出售价格折中了原买价与现实价格,看似吃亏,但也是远远的高出曾经的付出,而买家整体收购,价格不高,自然皆大欢喜,据我所知的国产相机收藏家最后在转让上都是很愉快。

  虽然前面说了很多国产相机的价格与价值问题,但是国产相机收藏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国产相机、对民族工业、对过往岁月的情怀,他们收集来相机不是为了增值或赚钱,而是处于爱好与性情,所以在研究和文化的展示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也是硕果累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天津李晓璘先生,他不仅开办了自己的收藏展室,还于2017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中国相机精品展”,这也是照相机收藏展览进入的最高殿堂。

  另外我拜访过的上海马正康、保定王士元、长春周华、已故秦皇岛刘振华、宁波3R相机收藏馆,都建立了国产相机收藏展室。另外杭州的高氏相机博物馆、丽水摄影博物馆,都有很多精彩的国产相机展出。

  这些年国产相机研究成果也很丰硕,很多人写了文章发表在各种报刊,而网络上等国产相机研究文章就更多了。

  而宁夏的庄克明先生率先印刷了《中国照相机》,虽然不是正规出版物,但却是里程碑的书籍,是了解国产照相机的“字典”,据说现在网络价格炒到了1200元。

  另外就是保定王士元先生的《中国照相机集锦》,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国产相机书籍,收录了他二十多年所收集的一千多种国产相机,为自己的收藏和守候书写完美的一笔。

  还有就是日本人陆田三郎写的《中国古典相机故事》,他在北京工作多年,喜欢中国照相机,同很多中国相机收藏家有联系和交流,此书分为中文与日文,分别在中国与日本出版,另外他还写了《红旗271奇迹》一书,在台湾出版,也是目前写中国相机最多的人了。

  再有需要提及的是上海马正康先生的“海鸥之家”。马先生是一位企业家,他曾经荣获两次上海市劳动模范,退休后开始收藏相机和史料,他的收藏范围主要是上海摄影器材和海鸥照相机,经过十几年的全身心投入,建立起“海鸥之家”相机展室对外开放,非常值得一看。而他撰写的《海鸥大观》也即将付印。

  最后想说,这些年玩国产相机的都赚到了,无论是相机价值提高,还是情趣快乐相伴,以及知识的增长, 都是满满的收获!

  《她在家-关于中国独居女性的爱与怕》-戴显婧分享会实录(12000字)

  《胶片是否还有意义-谈巴黎暗房与胶片复兴潮》- 王晶分享会实录(19000字)

  《图像、文本、记忆——摄影系的学术脉络》 - 辛宏安分享会实录(14000字)

  《大汖村-21世纪中国村落空心化的标本》 - 王晓岩分享会实录(17600字)

  《一本给奶奶的摄影文字书》- 野生(Lisa)分享会实录(3800字)

  从渴望到圆梦-希望工程经典照片的背后故事 I 解海龙分享会实录(14600字)

TOP